http://www.goon-herng.tw/showlibrary02.asp?pID=793

真正的及時行樂 張裕宗105.5.23

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經(引自天堂遊記第十一回,台中聖賢堂扶鸞著作):「學道之士,斷諸愛慾,卻絕肥鮮,長齋清思,研味至道,是為苦中求樂,能知其樂,不見其苦。一切眾生,貪戀榮華,迷惑聲色,肆情縱慾,造諸快樂者,是造諸苦。修道者,苦而後樂;眾生樂而後苦,人當明悟而慎擇之。」

從上段經文得知,一般眾生的及時行樂,是在追逐榮華富貴及聲色貨利,吃香喝辣的,滿足七情六慾或生理需求。簡單的說,眾生都沉溺在「酒色財氣名利恩愛的漩渦之中」而感到滿足,大都在「循慾造業」而自沉慾海(又稱業海、苦海),因而久劫沉淪。痛哉!原本以為是及時行樂,也獲得短暫的滿足感,卻帶來長劫沉淪的痛苦,正如經文所說「一切眾生,貪戀榮華,迷惑聲色,肆情縱慾,造諸快樂者,是造諸苦」!

從首段經文得知,修行者的及時行樂:「及早修行,早日離開輪迴的苦楚,以一世苦修換得永生之樂。」

及早從「人生大夢」中醒來,明白修行的重要及殊勝,因而平息三毒、五蘊、七情、六慾、十惡、八邪等糾纏,卻絕肥鮮,長齋清思,寡慾知足,研味至道,精進修持。從忠孝仁義及三綱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修起,廣種福田,行善積德,因而法喜充滿,心中愉悅此為快樂之一):勤行布施,「布施能生歡喜心,招喜悅神」(此為快樂之二),本著「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」「因果業,功德解」的原則,解開累世冤結業債,無債一身輕(此為快樂之三),更要修至三千外功及八百內果圓滿,身心靈寧靜安祥(此為快樂之四),「以一世苦修換得永生之樂」,究竟的離苦得樂(此為快樂之五)。綜合一至五全部的快樂,即是本文所要說的「真正的及時行樂」。此即首段經文所說「「學道之士」「苦中求樂,能知其樂,不見其苦」。

這「真正的及時行樂」,是經真修實鍊,吃苦了苦而後苦盡甘來,才知其中的真樂。修行本苦,天理及人慾的掙扎,持戒與縱慾的拉拒戰,累世冤欠討報,各種毛病及脾氣的淨化,又豈是三兩下子就完成?何以本文說成「真正的及時行樂」?就以結果來說明,也許讀者能更快了解「快樂的原因」:

「眾生所認定的及時行樂,大都是循慾造業,雖獲得暫時的滿足或爽快,卻留下更多的業報苦磨而業海沉淪,最後才知其苦難熬,終究是苦。」

「修行人循理修持,持戒(諸惡莫作)、修善(眾善奉行)、寡慾淨心(自淨其意),改掉累世毛病脾氣,還清累世冤結業債,活著已是法喜充滿,身心靈愉悅寧靜安祥,當然很快樂。若更能六度勤修而能俱足往生資糧,終能如願往生天堂淨土,脫離輪迴苦楚,最後終能離苦得樂。此外,若能及早修行,早修早得,多修多得,日後證得更高的果位,徹底離開輪迴圈,以今世的苦修換得永生之樂,當然是『真正的及時行樂』。」

每個人對於快樂的感受與需求不同,當然不能一概而論,但以結果論去思考,也許更能清楚知道「那些事會導致長久的苦」「如何才是究竟離苦得樂的修為」,凡事請三思而後行。本文以「循人慾或循天理(良心、佛性)之起心動念」立論,請讀者於言行舉止及起心動念之際,都能隨時檢點,或許更能明白本文所說的「苦」與「樂」,究竟是何意義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福報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eisaxx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